6月26日,权威分析机构Gartner发布报告指出,在成本攀升、价值模糊及风险控制不力等多重因素影响下,预计到2027年底,全球将有超过40%的智能体/代理人工智能(Agentic AI)项目被迫终止。
Gartner研究显示,当前AI智能体概念的市场热度实际上更多源于炒作效应。许多标榜”智能化”的项目本质上只是品牌包装或营销策略,并未真正实现技术升级。随着市场逐渐回归理性,这股热潮终将退去。
Gartner高级主任分析师Anushree Verma指出:
目前市场上大多数AI智能体项目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,这些尝试多受市场炒作驱动,实际应用价值有限。
这种现象导致企业难以清晰评估大规模部署AI智能体的真正成本和复杂性,从而影响项目投入生产的决策。
当前的AI模型尚未成熟,无法实现复杂的业务目标或长期遵循细致指令,这使得大多数智能体方案缺乏明确的价值主张和投资回报。
企业若想真正从AI智能体中获益,必须超越个人效率提升的视角,将目光投向整体生产力的优化。例如,在需要决策判断时运用智能体辅助、在常规工作流程中实现自动化处理、在信息检索时使用智能助理等。
这种通过智能化手段实现的成本降低、质量提升、效率加快和规模扩张,才是推动业务价值的核心所在。
数据显示,在当前数千家AI代理技术供应商中,仅有约130家是具备实际技术能力的供应商。Gartner预测,到2028年:
- 至少15%的企业日常运营决策将由智能体自主完成;
- 超过三分之一(33%)的企业级软件应用将内置智能体功能。
Gartner对3412名参与者进行的调查显示:
- 19%的企业在AI智能体领域进行了大规模投资;
- 42%的企业采取较为稳健的投资策略;
- 8%的企业尚未展开相关投入;
- 其余31%的企业则处于观望状态。
总体来看,AI智能体技术正处于市场炒作与实际应用的微妙平衡点。企业需要以更理性和审慎的态度,在技术创新与商业价值之间找到平衡,才能真正把握住这一前沿科技带来的发展机遇。
© 版权声明
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