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研究发现,在与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的对话过程中,用户的互动行为呈现出显著的矛盾特征:尽管在对AI助手感到失望或沮丧时,他们可能会脱口而出不文明用语;但事后却常常表达感谢。这种复杂的情感纠葛在一项最新调查中得到了生动展现。
Tidio公司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,高达85%的受访者承认曾对AI聊天机器人使用过不文明语言。然而令人意外的是,72%的人在经历此类发泄后,仍然表示会对下一次与AI的互动抱有期待。这种”骂完仍点赞”的现象,折射出人类在面对智能机器时的独特心理状态。
具体而言,68%的用户坦承会在与AI对话中不耐烦地爆粗口,但同时75%的人却又对最近一次AI服务给予正面评价。这种看似矛盾的态度背后,实则是人类在科技面前的真实情感写照:既享受着智能便利,又难以完全摆脱对传统人际互动模式的依赖。
有趣的是,在表达不满的同时,人们似乎仍然保持着某种”教养”。数据显示,73%的人即使在对话中感到挫败,仍会使用礼貌用语。这种现象并非个例:《未来》杂志的研究显示,67%的美国人和71%的英国人在与AI互动时,都会刻意使用”请”、”谢谢”等文明用语,甚至会对ChatGPT或智能音箱说抱歉。
这种对AI表现出的不寻常尊重背后,或许另有玄机。TechRadar的技术专家贝卡·卡迪做过实验:在与ChatGPT对话时,移除所有礼貌用语,结果发现得到的回答质量显著下降。OpenAI创始人萨姆·奥尔特曼也曾透露,为了训练出更”懂礼貌”的AI模型,他们投入了数千万美元的研发成本。
尽管AI技术日益成熟,但人们对智能机器的信任度仍存在明显分歧。调查发现,约32%的受访者表示,在AI已经准备好的情况下,他们仍然倾向于等待真人客服介入。更有趣的是,26%的人宁愿相信”魔八公”(一种占卜玩具)也不愿依赖AI客服。此外,还有11%的用户明确表示愿意额外付费,只为获得与真人对话的机会。
但在实际应用中,大多数人还是更倾向于使用AI来完成基础性任务。最常见的应用场景包括技术支持、信息查询、账单问题解答以及产品咨询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