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 学习网站

ML for Beginners

微软推出的免费开源的机器学习课程,GitHub标星4万+

标签:
其他站点:GitHub项目地址

微软 ML-For-Beginners 是什么?

微软 ML-For-Beginners(官网:https://microsoft.github.io/ML-For-Beginners/#/)是微软云倡导者团队(Cloud Advocates)推出的免费开源机器学习入门课程,核心定位是 “让零基础学习者用‘项目驱动 + 全球文化案例’轻松掌握经典机器学习”—— 无论是学生、想转行 AI 的职场人,还是需补充 ML 基础的开发者,都能通过 12 周、26 节课的系统化学习,从 “ML 概念” 到 “实战项目” 逐步进阶,且全程无需付费,所有课程资源(代码、课件、 quizzes)均开源在 GitHub。课程聚焦 “经典机器学习”(非深度学习,深度学习内容在微软《AI for Beginners》课程中),以 “全球文化数据” 为案例主线(如北美南瓜价格、亚洲美食分类、尼日利亚音乐偏好),兼顾知识趣味性与实战实用性,还支持 Python 与 R 双语言学习,是全球零基础 ML 学习者的 “零门槛入门标杆课程”。

微软 ML-For-Beginners 的核心课程体系(12 周 26 课,项目导向)

课程按 “基础认知→核心算法→实战应用” 分层设计,每节课均配套 “ quizzes + 项目 + 作业”,形成 “学 – 练 – 测” 闭环,具体模块如下:

1. 第 1-4 课:机器学习基础认知(Introduction)

针对 “零基础不知 ML 是什么” 的用户,搭建核心概念框架,兼顾理论与价值观引导:
  • 核心内容:
    • 第 1 课:ML 基础概念(定义、与 AI / 数据科学的区别、核心应用场景);
    • 第 2 课:ML 发展史(从早期算法到现代应用,理解领域演进逻辑);
    • 第 3 课:ML 公平性(探讨算法偏见、数据公平性等伦理问题,培养 “负责任的 ML 思维”);
    • 第 4 课:ML 核心技术(监督学习 / 无监督学习 / 强化学习的区别,常用算法分类);
  • 学习目标:建立 ML 基础认知,明确 “为什么学”“学什么”“如何负责任地用”,为后续实战打思想基础;
  • 特色:避免纯理论堆砌,用 “全球文化案例引子”(如 “如何用 ML 分析不同国家的消费数据”)激发兴趣。

2. 第 5-9 课:回归算法实战(Regression)

聚焦 “回归分析” 这一 ML 核心任务(预测连续值,如价格、销量),以 “北美南瓜价格预测” 为贯穿案例:
  • 核心内容:
    • 第 5 课:回归入门(用 Python/R+Scikit-learn 搭建基础回归模型,理解 “特征→标签” 映射逻辑);
    • 第 6 课:数据预处理(清洗北美南瓜价格数据集,学习可视化、缺失值处理、异常值检测);
    • 第 7 课:线性 / 多项式回归(对比两种模型在南瓜价格预测中的效果,理解 “模型复杂度与拟合度” 关系);
    • 第 8 课:逻辑回归(虽名为 “回归”,实际用于分类任务,用南瓜数据练习二分类预测);
    • 第 9 课:Web 应用开发(将训练好的回归模型部署为 Web App,实现 “输入特征→实时预测南瓜价格”);
  • 学习目标:掌握回归算法原理、数据预处理流程,以及模型部署的基础方法,实现 “从数据到可用工具” 的落地;
  • 双语言支持:Python 课由 Jen 主导,R 课由微软学生大使 Eric Wanjau 编写,R 语言学习者可通过/solution文件夹的.Rmd 文件(R Markdown)学习。

3. 第 10-13 课:分类算法实战(Classification)

聚焦 “分类任务”(预测离散类别,如 “美食类型”“用户标签”),以 “亚洲与印度美食分类” 为案例:
  • 核心内容:
    • 第 10 课:分类入门(数据清洗 / 可视化,理解 “分类与回归的区别”,如 “判断美食类型” vs “预测美食价格”);
    • 第 11-12 课:分类算法实践(依次学习决策树、随机森林、SVM 等常用分类器,在美食数据集上对比准确率);
    • 第 13 课:推荐 Web App 开发(基于分类模型搭建 “美食推荐工具”,输入食材特征推荐对应美食类型);
  • 学习目标:掌握多类分类算法的使用与对比,理解 “特征选择对分类效果的影响”,提升项目落地能力;
  • 特色:案例贴近生活(美食分类),学习者可直观感受 “ML 如何解决日常场景问题”。

4. 第 14-15 课:聚类算法实战(Clustering)

聚焦 “无监督学习” 中的聚类任务(无标签数据分组,如 “用户分群”“音乐风格聚类”),以 “尼日利亚音乐偏好分析” 为案例:
  • 核心内容:
    • 第 14 课:聚类入门(数据预处理,理解 “无监督学习无需标签” 的特点,学习 K-Means 聚类原理);
    • 第 15 课:K-Means 实战(用尼日利亚音乐数据进行聚类,分析不同地区的音乐风格差异,优化聚类数 K 的选择);
  • 学习目标:掌握无监督学习的核心逻辑,能独立用 K-Means 解决 “数据分组” 问题;
  • 双语言支持:同样提供 Python 与 R 版本教程,R 语言通过 R Markdown 实现 “代码 + 注释 + 输出” 一体化展示。

5. 第 16-20 课:自然语言处理入门(NLP)

聚焦 “文本数据处理”,以 “情感分析” 为核心任务,案例涵盖 “简・奥斯汀作品” 与 “欧洲浪漫酒店评论”:


  • 核心内容:
    • 第 16 课:NLP 基础(文本预处理:分词、停用词去除、词向量转换,搭建简单聊天机器人);
    • 第 17 课:NLP 常见任务(词性标注、命名实体识别、文本分类,理解不同任务的应用场景);
    • 第 18 课:翻译与情感分析(用简・奥斯汀作品练习文本翻译,用情感分析模型判断文本情感倾向);
    • 第 19-20 课:酒店评论情感分析(用欧洲酒店评论数据训练模型,预测 “好评 / 差评”,优化模型准确率);
  • 学习目标:掌握 NLP 基础流程,能独立完成文本预处理与情感分析任务,理解 “语言数据的特殊性”;
  • 特色:案例兼顾经典(简・奥斯汀作品)与实用(酒店评论),帮助学习者迁移到 “电商评论分析”“社交媒体情感监测” 等场景。

6. 第 21-23 课:时间序列预测(Time Series)

聚焦 “时序数据处理”(带时间维度的数据,如 “电力消耗”“股价”),以 “全球电力使用预测” 为案例:


  • 核心内容:
    • 第 21 课:时序预测入门(理解时序数据的 “趋势性、季节性” 特征,如 “夏季电力消耗更高”);
    • 第 22 课:ARIMA 模型(用 ARIMA 算法预测全球电力使用,学习 “平稳性检验”“差分变换” 等时序预处理步骤);
    • 第 23 课:SVR 时序预测(用支持向量回归(SVR)处理电力数据,对比 ARIMA 与 SVR 的预测效果);
  • 学习目标:掌握时序数据的特殊性与处理方法,能独立用 ARIMA、SVR 解决 “未来值预测” 问题;
  • 适用场景:为后续从事 “能源预测”“经济指标分析”“供应链需求预测” 等工作打基础。

7. 第 24-25 课:强化学习入门(Reinforcement Learning)

聚焦 “强化学习”(智能体通过 “试错” 学习最优策略),以 “帮助 Peter 躲避狼” 的游戏场景为案例:


  • 核心内容:
    • 第 24 课:强化学习基础(理解 “智能体、环境、奖励、动作” 四要素,用 Q-Learning 算法搭建简单决策模型);
    • 第 25 课:Gym 实战(使用 OpenAI Gym 环境,训练智能体 “控制 Peter 移动”,躲避狼的追击,优化奖励函数);
  • 学习目标:建立强化学习的核心思维,理解 “试错学习” 与 “监督学习” 的区别,能独立完成简单强化学习任务;
  • 特色:用游戏化场景降低抽象度,学习者可直观看到 “智能体从‘随机行动’到‘最优策略’的进化过程”。

8. 附录课:实战延伸(ML in the Wild)

针对 “学完基础想了解实际应用” 的用户,提供真实场景参考与模型优化方法:


  • 核心内容:
    • 真实世界 ML 应用(分析经典 ML 在 “医疗诊断”“交通调度”“农业预测” 等领域的落地案例);
    • 模型调试(用微软 Responsible AI(RAI)仪表盘组件,检测模型偏见、分析错误预测原因,提升模型可靠性);
  • 作用:连接 “课程学习” 与 “工业界实践”,帮助学习者理解 “ML 在实际中会遇到的问题”(如数据偏见、模型可解释性)。

课程核心优势(为何成为零基础 ML 学习者首选?)

1. 完全免费开源,资源无壁垒

所有课程(课件、代码、 quizzes、项目方案)均托管在 GitHub,支持 Fork 到个人账号修改学习,无付费门槛;还提供离线访问(用 Docsify 本地部署)与 PDF 版本,适配不同学习场景(如无网络时阅读)。

2. 项目导向,学完能落地

每模块均围绕 “一个真实案例” 展开(如南瓜价格、美食分类),从 “数据获取→模型训练→应用开发” 全流程覆盖,避免 “学完理论不会用”;课程末尾的 “Web App 开发” 任务,直接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可展示的项目,助力简历背书。

3. 双语言支持,适配不同学习者

主流教程多以 Python 为主,该课程额外提供 R 语言版本(通过 R Markdown 实现 “代码 + 文档 + 输出” 一体化),满足统计背景学习者的需求,且 R 课由微软学生大使编写,贴合 R 用户的使用习惯。

4. 高频测评,强化知识记忆

每节课均含 “课前 quiz(3 题,明确学习目标)” 与 “课后 quiz(3 题,检验掌握程度)”,共 52 个 quiz;还配套 “挑战任务”(如 “用其他算法优化南瓜价格模型”)与 “作业”,通过 “低压力测评 + 主动挑战” 强化记忆,符合 “间隔重复” 的学习规律。

5. 全球文化案例,兼顾趣味与视野

案例不局限于单一地区(如北美南瓜、亚洲美食、尼日利亚音乐、欧洲酒店),既提升学习趣味性,又帮助学习者理解 “ML 在不同文化场景中的应用差异”,培养全球化视角。

适用人群与学习指南

1. 适用人群

  • 零基础学习者:学生、想转行 AI 的职场人,无 ML / 编程基础也可入门(Python 课会补充基础语法,R 课假设学习者有基础 R 知识);
  • 编程爱好者:已有 Python/R 基础,想系统学习 ML 实战的开发者;
  • 教育者:高校老师、培训机构讲师,可将课程作为 “ML 入门教材”,官网还提供 “教学建议” 文档。

2. 学习步骤(官网推荐流程)

  1. 获取课程资源:
    • Fork GitHub 仓库(点击页面右上角 “Fork” 按钮);
    • 克隆到本地:git clone https://github.com/microsoft/ML-For-Beginners.git
  2. 按模块学习:
    • 每节课先做 “课前 quiz”(明确目标);
    • 阅读课件,完成 “知识检查”(每节穿插的小任务);
    • 尝试独立完成项目(不直接看/solution文件夹的代码),遇到问题再参考解决方案;
    • 做 “课后 quiz”,完成 “挑战” 与 “作业”;
  3. 交流与反馈:
    • 学完模块后,到 GitHub Discussion Board 填写 “PAT 评估表”(Progress Assessment Tool),分享学习成果;
    • 参与社区讨论,或提交 PR(贡献代码 / 翻译 / 改进建议),成为课程共建者;
  4. 离线与拓展:
    • 用 Docsify 实现离线访问(安装 Docsify 后,在仓库根目录运行docsify serve,访问localhost:3000);
    • 参考微软 Learn 平台的 “ML 学习路径”,深化学习(官网提供对应链接)。

相关导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