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人工智能创业热潮席卷硅谷的同时,一种令人瞩目的工作模式正在悄然兴起——996工作制。
这种源自中国的”早九晚九,一周六天”的工作制度,在全球科技界掀起了一场关于工作与生活平衡的讨论。
硅谷重现996:创业公司的新标配
在AI领域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,硅谷初创公司纷纷将996作为吸引人才的关键条件。
Adrian Kinnersley,一位连续创业者和人力资源专家指出:”越来越多的客户在招聘前就要求候选人接受996的工作节奏。”
以Rilla公司为例,其80多名员工几乎都在遵循这一工作制度。公司主管Will Gao表示:”如果不能适应每周超过70小时的工作强度,就不适合加入我们公司。”这种态度让人联想到NBA传奇科比的拼搏精神。
然而,并非所有人都认同这种高强度的工作模式。Amrita Bhasin认为,在创业初期创始人需要身先士卒,但不应该将同样的压力强加在普通员工身上。
工作狂人与疯狂内卷
在这场AI竞赛中,马斯克无疑是最典型的”工作狂人”代表。他不仅将办公室当作卧室,还放出豪言:”我们团队每周120小时的工作时间是制胜关键。”
风险投资人Harry Stebbings的观点更具煽动性:”若想打造一家市值10亿美元的公司,每周工作五天可能足够;但想要成就百亿美元规模的企业,就必须全身心投入。”
这种极端的工作文化甚至引发了行业内关于”内卷”的讨论。有人认为,在这场竞赛中,996已经不足以支撑公司的高速发展,取而代之的是更激进的时间投入。
争议与反思:996的双刃剑
尽管部分公司通过提供高薪和股权激励来吸引员工加入996模式,但这种工作制度依然引发了广泛争议。有网友吐槽:”为公司付出一切,转眼间却被当成包袱,这买卖根本不值!”
企业家Adrian Kinnersley也发出警示:”在疯狂的创业潮中,我们似乎迷失了方向,过度投入不仅带来法律风险,更透支着员工的身心健康。”
与此同时,有人指出,996虽然令人痛苦,但其背后的回报机制确实具有吸引力。一名员工表示:”高强度工作确实会让人精疲力尽,但成功带来的收益往往远超预期。”
结语
从硅谷到整个科技行业,996工作制的流行既反映了创业者的雄心壮志,也暴露了现代职场文化中的深层矛盾。
在技术革新与商业竞争的双重推动下,我们不禁要问:这种以牺牲个人生活为代价的工作模式,真的能带来可持续的成功吗?
参考链接:
-
[1]https://www.reddit.com/r/technology/comments/1m76nov/silicon_valley_ai_startups_are_embracing_chinas/
-
[2]https://www.wired.com/story/silicon-valley-china-996-work-schedule/
-
[3]https://www.resetera.com/threads/silicon-valley-ai-startups-are-embracing-china%E2%80%99s-controversial-%E2%80%98996%E2%80%99-work-schedule.1251516/
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:量子位(ID:QbitAI),作者:时令